在基督內得見嶄新的一切 To see all things new in Christ
在基督內得見嶄新的一切 To see all things new in Christ
道理分享
岳厄爾先知奉天主的命令,向全體百姓宣告將要發生一場可怕的蝗蟲災害。先知從大自然的災害看見「上主的日子臨近了」(岳2:1),提醒百姓這是天主憤怒的審判,要趕快悔改,否則將會招致更嚴厲的懲罰。看來一切都充滿了絕望,這就是人類的結局?難道沒有機會和希望嗎?如果有,出路又在哪裡呢?
先知說:「至少現在」,說明目前的處境雖然惡劣,好像沒有出路,但天主告訴大家,人仍然是有希望的,仍然是有出路的。「因為天主寬仁慈悲,遲於發怒,富於慈愛,常懊悔降災。」這句話最早出現在《出谷紀》34:6,天主向梅瑟宣稱自己是慈悲寬仁的天主,對人富於慈愛忠誠。
以色列由於一再犯罪,天主就以天災人禍來彰顯祂的忿怒,他們非但沒有悔改,反而以為天主拒絕他們,離棄他們,為了取得暫時、虛假的平安,反而依靠偶像。他們一錯再錯,是因為他們不相信天主是慈悲寬仁的,不相信天主施行審判的背後是充滿憐憫和慈愛,不明白天主管教的目的是希望跟他們重新建立親密的關係。
岳厄爾先知重申這句話,提醒以色列人,他們是天主所揀選的,同時要相信天主是守約施恩的,絕不會放棄他們,必定拯救他們到底。這是天主的許諾,我們必須要有這種確信,緊緊抓住祂的應許!
然而,人一方也有責任,就是「謙卑認罪,真誠悔改」,這也是天主指引人走出困境的「活命之路」。天主是聖潔、公義的,人犯罪不容抵賴,天主一定嚴加處理。「你們應全心歸向我,禁食,哭泣,悲哀!應撕裂的,是你們的心,而不是你們的衣服」,只有從罪惡中完全轉向天主,才能平息天主公義的怒氣。
人要如何悔改呢?其一,悔改要真誠。在許多文化中,人們會以大聲哭泣、哀嚎、撕裂衣服來宣洩個人痛楚。舊約時代,猶太人也以類似的行為,以撕裂衣服和禁食、哭泣、悲哀,來表達他們對於遠離天主的哀傷和悔改。天主說:「應撕裂的,是你們的心,而不是你們的衣服」,這是警告以色列人,他們的悔改不能流於表面化、形式化,否則只是裝模作樣。真正的悔改,是撕裂心腸。
答唱詠選自《聖詠》51篇,這是一首典型「撕裂心腸」的聖詠,達味在聖詠字裡行間真情流露,他看清楚自己的罪孽深重,需要天主的憐恤、赦罪和潔淨。他徹底地認罪悔改,重新回到天主的懷抱,享受救恩的喜樂。
其二,每個人都必須悔改。先知要求以色列人,在耶路撒冷「制定一個齋期,召開一個盛會」,招集眾人要以禁食和祈禱,表明真誠悔改的心意。而且,不分老幼男女,連吃奶的嬰兒,還有新婚的夫婦,也要參加。因為「上主的日子已經臨近」,非常急切和嚴重,而百姓的罪是集體的罪,除非全國上下一心的悔改,或許可以扭轉天主的心意。假如天主看見他們痛改前非,停止作惡,或許會憐恤他們,打消毀滅他們的念頭,就像尼尼微城的人民誠心懺悔,以致天主改變心意,不降災消滅他們。
在讀經二,聖保祿宗徒表示天主不但勸勉我們跟祂和好,更加願意我們作基督的大使,把這和好的職務(使命)賜給了我們。耶穌知道我的生命還有許多問題,但祂仍然要大大使使用我們這罪人,要我們代表祂,傳揚使人與天主和好福音,幫助人認識耶穌,與主修好,使生命被天主更新和轉化。聖保祿宗徒的歸化就是典型的例子,他經驗到在基督內,罪過被赦免,與天主和好,成為新人。天主對他們的鴻恩,使他鞠躬盡瘁,不斷勸人與天主和好。
「看!如今正是悅納的時候;看!如今正是救恩的時日。」意思是說,我們身處在天主恩寵之時,救恩之門依然敞開。但是,機會可能轉眼即逝,因為耶穌甚麼時候再來,我們不知道。當我們想還有時間,待我們盡情享樂,再回來天主身邊,其實是拿自己的永生開玩笑。悔改、歸向天主,無須選定良辰吉日,現在就可以立刻依靠祂,重新開始。因此,我們要把握機會,不要猶豫,要好好親近天主,回應祂的恩寵,正是聖保祿勸勉「不要白受天主的恩寵」的因由。
耶穌藉今日的福音,提醒我們如何行仁義。當我們行仁義的時候,天主最重視的是我們的「動機」。是行在人面前,還是行在天父面前呢?是故意叫人看見,還是讓天父在暗中看見呢?是為得到人的讚賞,抑或要得天父的賞報呢?幾時當我們行善的動機,是為了光榮天主的時候,這才是真正的虔誠。
法利塞人喜歡把善行做在人前,他們三種外表虔誠的行為:施捨、祈禱和禁食。耶穌卻教訓我們:不可只為讓人看見才做。祂警告我們要避免行善為要給別人看見的誘惑,祂不是批評人行善的行為,而是行善的動機。
第一, 真正虔誠的施捨是不會故意讓人知道的。「不要叫你左手知道你右手所行的」,對人來說,這是很大的挑戰,因為我們總是希望在愛德和施捨上得到別人的注意。然而,耶穌告訴我們,世人所追求的讚賞是短暫的;天父在永恆中的賞賜,才是最大的獎賞。教宗在《四旬期文告》中提出:「讓我們善用四旬期,去關心那些與我們接近的人,並伸手援助那些在生命路途上受傷的弟兄姊妹。四旬期是一個恩寵的時期,好使我們去尋找那些有需要的人,而不是躲避他們;去接觸那些需要以關懷的耳朵及善言相待的人,而不是忽視他們;去探訪那些孤單的人,而不是遺棄他們。讓我們以行動來實踐我們的召叫:對一切人行善,並花時間去愛窮人和有需要的人,愛那些被遺棄、受排斥的人,那些受歧視,被邊緣化的人。」
第二, 不要將祈禱變成「表演」,換句話說,就是不要故意讓人看見我們在祈禱,像那些假善人一樣,「愛在會堂及十字街頭立著祈禱,為顯示給人」;相反,真正祈禱的人,並非顯示於人,獲得別人的注意,而是「進入內室,關上門,向暗中之父祈求」。教宗提出:「我們祈禱,是因為我們需要天主。相信自己什麼也不需要,這是一種很危險的錯誤觀念。這次的疫情,若能讓我們更意識到個人和社會的脆弱,就願這個四旬期讓我們體驗到『相信天主』所帶來的慰藉;沒有天主,我們就不能存立。」
第三,禁食的時候,不要故意面帶愁容、苦喪著臉,讓別人看出我們正在禁食。我們所做的一切事,都應該是向著天主而做,否則天主必不悅納。「願四旬期所要求的身體的齋戒,能強化我們的精神,對抗罪惡。讓我們能在懺悔與和好聖事中不斷地祈求寬恕,知道天主永遠樂於寬恕我們。」
耶穌告訴我們可以從三方面去檢討自己的動機:施捨、祈禱、禁食。這些行動不應該以自己為中心,而要以天主為中心;不是為了炫耀自己,乃是為了光榮天主;只以個人利益為出發點的奉獻,並非愛的奉獻。所以,當我們下次行善前,應先問一問自己:「如果沒有人知道,我還會做這些事嗎?」
道理分享
面對生命的風浪,感到最困苦、最無助的時候,我們也跟門徒一樣呼喊:「師父!我們要死了,你不管嗎?」
門徒喚醒耶穌後,耶穌命令大海「不要作聲」,風暴立即停止,回復平靜。「不要作聲」這個字跟耶穌命令邪魔時是同一個字,表明由大風引起的風浪,威脅人的生命,就像邪魔殘害人的生命一樣。
海在古代人心中,象徵著魔鬼和邪惡的勢力,耶穌透過吒喝風浪,使它不能吞噬人們的性命的同時,同時表明祂有能力駕馭大自然邪惡的力量,亦讓門徒思考:「這人到底是誰?」
「師父!我們要死了,你不管嗎?」門徒怪責耶穌不理會他們的性命,亦懷疑祂究竟有沒有能力保護他們。突如其來的狂風,將門徒弱小的信德表露無遺。「為什麼你們這麼膽怯?你們怎麼還沒有信德呢?」「信德」是指信賴耶穌的心,門徒的信德就像撒在石頭地裡的種子,沒有根,一遇艱難或迫害,立刻跌倒了。原來我們對天主信賴的心有幾大,可以從忽然臨到的逆境或苦難中測試出來。人生充滿變數,禍福難料,如果能在逆境或苦難中,仍能堅持信賴天主看顧我們的愛與駕馭一切的能力,這就是信德。
在痛苦中,我們學習尋求祂、信靠祂、耐心等候、更加想起祂的慈愛,相信祂堅定不移的信實,知道祂一定關心我們。這個過程隱藏了一件我們不能否認的事實,有時要通過受苦,在天主對我們的苦難的回應中,才能體會到祂對我們不離不棄的愛。當我們的心想念環境的艱難時便充滿幽悶,但我們的心由環境轉向天主時,我們的心便重燃希望。人縱然失信,背棄天主的盟約,不能跟隨天主到底,但祂仍然是信實、憐憫、守約、施恩、慈愛的主,因此人能夠天天地享受天主賜下新的恩寵。外在的環境不是我們可以控制、抓住的,唯有天主才是我們可以抓緊的,於是耶肋米亞先知再一次將焦點轉向天主,他不再看自己的環境,而是抬頭仰望那位創造天地、慈悲寬仁的天主。
耶肋米亞先知想起上主的恩典時,他心中的希望被重新點燃,真的有如讀經一《哀歌》所說的:「上主的慈愛,永無止境;他的仁慈,無窮無盡。你的仁慈,朝朝常新;你的忠信,浩大無垠!」因此,黑暗的困境看似不幸,卻是生命重新開展的時候。為此,先知在靜默中等候和仰望天主,他相信天主的救恩必然來到,「上主對信賴他和尋求他的人,是慈善的。最好是靜待上主的救援。」先知看見縱然在艱難中,天主依然允許事情的發生,是叫我們的生命獲得益處和福樂。
各位弟兄姊妹,我們相信天主的帶領,凡事未必事事順利,也不一定很快走出陰霾,而是靠著天主去面對逆境,渡過難關,克服心中的恐懼。要內心保持平靜,安穩地渡過這段艱苦的時期實在不容易,必須要對天主的帶領有堅定不移的信德,否則就如門徒遇上狂風大作時那種提心吊膽的狼狽反應。我們是否可以在逆境中仍能處之泰然,像耶穌一樣在驚濤駭浪中仍可在船上依枕而睡呢?這就是信德!要相信無論如何風高浪急,只要有天主臨在,風浪最終必會回復平靜,無論環境如何,天主的愛都不會離開我們。我們只管放心大膽地來到天主面前,祂一定要來幫助我們克服困境,包括戰勝魔鬼和恐懼,戰勝瘟疫帶給我們的不安和所有的不方便,而能夠積極面對。
厄則克耳先知書33:7-9
上主這樣說:「人子,我要立你做以色列家族的警衛;你聽了我口中的話,應代我警告他們。
「為此,當我告訴惡人:『惡人,你必喪亡!』你如果不講話,也不警告惡人離開邪道,那惡人雖因自己的罪惡而喪亡,但我要由你手中,追討他的血債。
「你如果警告惡人,叫他離開邪道,但他不肯歸正,離開邪道,他必因自己的罪惡而喪亡,而你卻救了自己。」——上主的話。
反省
天主立厄則克耳先知為以色列家族的警衛。警衛即守望者,守望者的責任,是警告人民危機即將來臨。他好比站崗的衛兵,需要時刻保持清醒,當來歷不明的人靠近時,要查驗對方是否自己人。如果衛兵失職,不但危害自己,整隊軍隊也會被他拖累而受到攻擊。
天主選出的守望者,看到敵人逼近時,要吹起號角提醒人民戒備。先知負責傳達天主的話,當人民行為邪惡,先知要警告人民,勸他們改過自新,以免因犯罪而喪亡。如果先知沒有這樣做,上主就要向先知追討人民的血債。
這是一份吃力不討好的工作,以色列人由於心硬,即使聽到先知的信息,仍然不為所動,不悔改、不認罪,反而迫害、殺害先知。所以,沒有人會喜歡接受這種任務。然而天主告誡先知,明知百姓不聽,不接納,也要繼續宣講。可見天主總是千方百計,不斷給人機會,即使只有百萬分之一的希望,天主仍然派遣祂的僕人宣講福音,絕不會放棄召喚以色列人回到祂面前。
面對世界的現況,教會的牧者要宣講怎樣的信息呢?是宣講歌舞昇平,平安的福音抑或叫人警惕災禍的信息?是為了天國的來臨而宣講,抑或是為了建立個人的權威而宣講。牧者必須忠誠地研讀、反思、實踐天主的話,並以勸勉和警告,以免信徒誤入歧途,或偏離生命的重點。當然,敢於宣講真理的人不受歡迎,甚至會遭受攻擊,因此忠誠的守望者,要有這樣的覺悟,絕不可因害怕冒犯任何人而保持沉默,因為他們要向天主交帳,而不是向人交帳。
行動
我們基督徒都是天主所立,在這個時代作警衛(守望者),無論人們是否接受,我們要抓緊機會宣傳福音。耶穌說:「凡你們在地上所束縛的,在天上也要被束縛;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,在天上也要被釋放。」天主恩賜教會權柄和能力,不是要定罪,而是要幫助人得到自由。所以,基督徒要為執迷不悟的人祈禱,運用教會的權柄綑綁他背後的黑暗勢力,使他得到醫治和釋放。祈求天主賜我們信德,使我們如同厄則克耳先知一樣盡力履行守望者的責任。
Copyright © 2019 Fr. Ignatius Lo — 保留所有權利。